校友登入

校友證

交流天地

首頁 / 交流天地 / 內頁

B55五五重聚終於登場

B55 歷史系 雷戊白

我們這一屆,在民國59年(1970年)從台大畢業以後,同學們闖蕩天涯,各奔東西。錯過了校友中心協辦的30重聚,又再錯過了40重聚。而母校請客原來要在2020年三月舉辦的50重聚,竟然無奈半途殺出一個Covid攪局。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迫取消、延期之後,各系的聯絡人當機立斷,取得共識,決定直奔2025年的55重聚。

也就在這五年的期間中,各種生老病死,在每一個人的身邊不斷發生;有家人親友,有自身經歷。回想當日校園中錯身而過、意氣風發的少男少女們,彷彿還是昨日種種;而今不但各自年華老去,更有很多同學們,或因病苦、或是失憶、或已辭世而無法前來參加,都是令人扼腕嘆息的遺憾。

=====

2025年的4月18日,星期五,是我們畢業55年以後,相約重聚的日子。

陽光燦爛!

一早9點在校門口集合,校方有服務人員分組帶領導覽,介紹各種校園近況。我們在九點以前到達,遠遠竟已見人山人海。因為老人家們都起得早?還是好似兒時「遠足」前夕的迫不及待?既盼再回母校,更盼重見舊人。

校方服務中心精心安排各組的導覽人員,有退休教授,也有相關科系的學弟妹們,介紹詳盡,讓人格外感到親切。謝謝母校的費心與體貼。

綜合體育館中的諸位義工,各個笑容可掬,人人和藹可親,提供了各種指標與服務。這些穿著背心制服的台大學弟妹們,屢屢來讚賞在場的學長姐們神采奕奕;那真是只見到溢於言表的興奮與幸福啊。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屬「外強中乾」;若說完全無病無災的同學們,那真是幾希矣了!

=====

台北早夏的炙熱與潮濕,當日充分發揮;只是汗流浹背不敵殷殷期盼。排除萬難來參與的五百多位同學們,在綜合體育館裡友誼的花園中,忙碌的桌間穿梭。只見眾人紛紛拿著校友中心提供的報名名冊,依照著桌次的圖表,尋覓昔日熟悉的面容,或曾經心儀的人。

除了在台的校友們,還有許多人從海外美加、日本、澳洲等地返台。那些當日來自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僑生同學們,很多攜家帶眷,甚至初次返台,揪團與會,最是盛情感人。

感謝校友中心提供大字又雙面的名牌,不但有系別、學號、姓名,下面還有例如「聯絡人」或在配偶們的名牌上列有陪同校友的名字。大大的字體,讓年屆「七老八十」,已經「視茫茫」的我們,減少了很多見面相認時的尷尬。

=====

團體照拉開序幕。各系的同學們依次排隊上台拍攝團體照,跟著麥克風的指示,隨著義工們耐心又細心的引導,配合專業攝影師的調度,亂中有序,順利進行。

11點半,正式活動開始,由校友中心的執行長劉寧學妹主持。行禮如儀,先起立唱校歌。「台大的環境鬱鬱蔥蔥,台大的氣象蓬蓬勃勃」,那是我們快要畢業時候才有的校歌。

比我們小了二十多屆的學弟陳文章校長上台,「傾心分享」母校的進步與他對於治校的理念;然後是機械系的葉陽初總召,代表同學們「簡短」致詞。感恩校友中心的運籌帷幄,志工們的親切協助,還有各系聯絡同學們竭心盡力的號召之後,提點大家從學號「55」到「55」重聚,報名將近550人,和今天是2025年的一個星期五等等的各種巧合及有趣的因緣。台上兩位不約而同的都期許大家五年以後再辦60重聚,全場舉杯,祝福大家身體健康!

校長更在台上致贈多位慷慨樂捐的同屆校友們「琉璃獎杯」,感謝他們對母校回饋。

=====

席開五十五桌(另外一個55),是葷素兼具的菜餚。即將開始進餐時,台上司儀還特別「貼心」的提醒大家,「莫忘餐前和餐後要吃的藥喔!」同學們相視,會心一笑。

蛋糕水果上桌,開始團拍。先是校長與各系聯絡人的合照,然後從最「大戶」,站滿了台上四層階梯的北一女校友們開始。之後依次有建中、附中、北二女(中山)及台灣由北到南的各個高中校友們。繼而還有初中、小學、社團(合唱團、登山社。。。)以及不同的組合,例如北一女的樂儀隊,和我們這一屆特有的「55屆夫妻檔」。

當初統計過,放榜清單中的一千人左右,加上各校的保送資優生,不計算僑生,民國55年入學的人數也不過1200名左右。是因為近水樓台?還是先下手為強?竟然成就了六十多對同校又同屆的佳偶。當日現場就有二十多對上台合照,都是已度金婚的老夫老妻們,真是佳話一樁。

午餐時,很多系都邀請了本系的系主任或師長們參加。最重量級的是經濟系邀請到已經年過九十的前校長孫震先生;總召事後一直懊惱自己當時台上緊張而忘記介紹,特別失禮。餐後也有很多系返回母系參觀,都受到系主任熱烈招待。還有法學院同學們回去徐州路的校園中懷舊。真是考驗體力的一日啊!

=====

感人的場面,是滿場此起彼落的歡聲笑語及驚呼聲。未能參加的同學們可惜了,這般老友們齊聚一堂,半個世紀的約會,實在難能可貴啊!

快樂的擁抱,微笑的拍照,不見感傷或淚水。各自人生的故事,來不及一一陳述。錯綜複雜的情感,只有當事人心領神會。

有人胖了,有人瘦了,還有人縮了。多半英挺如昔,風華依舊,健步如飛;也有人龍鍾老態,杖藜扶我過橋東 -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滿頭白髮與滿面皺紋的陌生人,藉由名牌上熟悉的名字,凝視片刻後,依稀少年的心性和容顏,便又重新浮現。歷久彌新的友情,恍如隔世的重逢,眼中盡是老友們磨練後的沈穩與人生中累積的智慧。

=====

很多系都有無可避免或未曾預料的突發狀況,各自處變不驚的見招拆招。國外有人臨行前醫囑不可搭機;也有人到了台北在返校途中於捷運站中跌倒送醫而錯過(所幸檢測無礙)。更有人週前不幸家人送醫不治,必需留下處理後事。還有人臨時要安排就醫,或者竟然「老人家」忽然就忘記的。當然,也有人理所當然,沒有報名就自動現身。無論如何,只要能夠準時赴會,都歡迎,都感恩。

很多系在會前或會後舉辦餐會或旅遊的活動,有去礁溪泡溫泉,有搭淡水河渡輪賞夜景,也有組團去金門探訪戰地。吵鬧嘻哈中,說些因為夠交情才可以胡說八道、言不及義的無忌童言。餐聚中把酒言歡,幾許少年往事中的愛恨情愁,就都在那相視的一笑間,仰頭的暢飲後,恩仇盡泯,人生無悔。

那些曾經的故人往事,是只有彼此才熟悉,才能分享的點滴。其他在養生,養老,或如何與疾病對抗等話題中打轉的資訊,也都在在獲益。

=====

擁抱、照相,留下回憶。我們要珍惜當下,要珍惜每一個當下。實在是就此一別,又將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不知回眸轉身,是否還有此生下一次的偶遇?何時或何地的邂逅?

一邊「回首相濡以沫的那幾年」和曾經「不顧一切的你我從前」,在道別的凝望時,「牢牢記下彼此的容顏」,「可以憑藉著回憶相見」。(*《不如見一面》的歌詞)。

我自己更是衷心的感謝每一位排除萬難又不遠千里而來,曾經相識或不識的同學們。正是因為大家的參與和共襄盛舉,才能成就了我期盼今生能夠再度彼此重聚一堂,執手相望的心願。

錄一首白居易道盡了臨老再相逢複雜心情的《逢舊》: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心緒起伏,雖然惆悵,但也充滿感恩與祝福。

=====

好友們,請多珍重,也多保重,更切盼病痛莫要不請自來。雖然不知重會何期?但讓我們即使天涯海角,也常相憶!更讓我們相約五年以後的60重聚,不見不散,再度執手言歡。

宴席散了,揮手道別。回眸一瞥時,借用李抱忱《人生如蜜》的歌詞:「為了彩虹,強忍愁雨!為了重逢,強忍別離!」

同學們!再見!See You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