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登入

校友證

獲獎名單

首頁 / 傑出校友 / 獲獎名單

第16屆(2021年)學術類 - 劉立方

劉立方院士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特聘教授。目前,劉院士亦為康乃爾大學1912級榮譽講座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李國鼎講座教授、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客座特聘講座教授(玉山學者)。

劉院士於1968年自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取得學士學位,役畢即赴美至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深造,分別於1971年及1974年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於取得博士學位同年,旋即獲聘至康乃爾大學任教,擔任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1979年晉升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終生教授。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期間,劉院士分別於1985年至1986年擔任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系主任,1986年至1987年擔任工學院副院長及2009年7月起至2015年8月擔任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等要職。2015年至2019年間劉院士被延攬至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研究與科技副校長。

劉院士的研究長期專注於海岸工程及海岸海洋科學,為享譽國際的學者專家,主要研究課題含括波浪理論、海嘯水動力、波浪碎波過程、沉積物運輸過程以及波浪與結構物相互作用等領域。劉院士的研究方法結合理論解析、數值計算以及模型實驗。劉院士卓越的聲望係在於其對波浪過程的基礎研究及對實際海岸海洋工程問題的應用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因此,劉院士的研究具有非常高度之影響力。基於非線性淺水波理論,劉院士所發展的數值模型COMCOT(Cornell-Multi-grid-Coupled-Tsunami-Model),已被許多國家單位應用於開發海嘯預警系統、溢淹圖以及評估海嘯損害。他的另一個數值模型COBRAS(Cornell-Breaking-Waves-and Structures),為基於雷諾平均方程式(簡稱RANS),亦在國際間被廣泛地使用在海岸結構物初步工程設計以及進行波浪與結構物相互作用研究(包括由滑坡產生的水波)的工具。劉院士在非線性波領域的卓越表現獲得國際高度認可,其獲聘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專為評估2004年亞洲海嘯因果而成立的工作組成員及為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審查路易斯安那州海岸保護及修復(LACPR)計劃委員會委員。

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劉院士協調多個政府機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所贊助的海嘯研究計劃,對於海嘯產生、傳播和沿海影響的基礎研究做出重大貢獻。期間,劉院士組織了幾次海嘯事件的災後調查,包括1992年印尼弗洛勒斯島海嘯、2004年印度洋海嘯和最近2018年印尼帕盧海嘯。近年來,劉院士發起南中國海海嘯研討會,目的係推動海嘯研究,為在南中國海地區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知識和經驗及制定海嘯減災策略的論壇。

劉院士亦致力於發表自研究所得之相關知識,包含合著的書籍與擔任編輯/共同編輯十餘冊及已發表310多篇期刊論文且被引用數超過9100次。劉院士是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GU)會士,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傑出會員,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院士,以及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獲得了許多學術獎項,包括極具聲望的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Walter L. Huber土木工程研究獎(1978年)、古根漢基金獎(1980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John G. Maffatt & Frank N. Nichol 港口與海岸工程獎(1997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國際海岸工程獎(2004年)、德國宏博研究獎(2009年)以及海嘯/海岸災害韌性增強國際獎(2017年)。

劉院士長久以來擔任多個國際學界著名期刊的編輯及編輯委員,包括Journal of Waterway, Port, Harbour &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ASCE)及Coastal Engineering等知名期刊。自1989年以來,劉院士亦擔任世界科學出版公司(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Advanced Series on Ocean Engineering”叢書的創始主編,迄今已出版了26冊。劉院士經常受邀在國際會議上發表專題演講,且積極與北美、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亞洲的同僚進行廣泛國際研究合作。由劉院士領導組織的1992年印尼弗洛勒斯島海嘯以及2004年亞洲海嘯的國際調查團隊,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1994年《自然》及2005年《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

多年來無間斷地培養研究人才為劉院士非常自豪的生涯成就,期間已協助許多優秀的研究生和博士後開始他(她)們的研究和教學職涯,迄今已經培養了27名碩士生、35名博士生及多位博士後,今分別在國內外大學、研究/政府機構和顧問公司中位居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