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先勇先生從文至今,由首部短篇小說集《謫仙記》起始,到眾所周知的《臺北人》、《遊園驚夢》、《孽子》等,已出版數十餘部作品。布局精巧,文字洗練,對戰後臺灣社會特殊階層人物,充滿人性關懷,深刻描繪動盪時代裡的卑微人性。其作品融入古典小說與西方現代小說的精髓,用小人物淬煉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刻劃人性絲絲入扣,兼具原創性與藝術性的文字風格,允為臺灣現代文學的典範。
此外,1960年更與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李歐梵、劉紹銘等人創辦「現代文學」,引介西方現代思潮,成為臺灣1960年代啟蒙文學思潮的重要期刊,現代主義小說創作能量由此迸發,影響及於臺灣眾多小說家。
近年來更投身推廣崑曲藝術,將這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轉化昇華。賦予嶄新生命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劇院首演,數年來,已完成上百場演出,場次遍及臺灣、中國、美國、英國和希臘等地,佳評如潮,讓年輕人用當代眼光重新擁抱傳統經典,文化成就卓越。
生平事蹟:
1937年:廣西桂林人,父親白崇禧為國民黨名將,母親馬佩璋出身於廣西富商家庭。
1946年:第一次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觀賞梅蘭芳和俞振飛兩位大師演出的崑曲《遊園驚夢》其中〈皂羅袍〉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的曲調令其印象深刻因而深受啟蒙。
1952年:就讀臺北市建國中學,深受國文老師李雅韻的鼓勵與影響,首次投稿純文藝雜誌《野風》。
1956年:因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遂入成功大學水利系,並於報章發表散文。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至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
1958年: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
1960年:與大學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等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多篇文章。
1963年:母親逝世後赴美留學,進入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也來送行,也是他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
1965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敎授中國語文及文學。
1967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謫仙記》,文星書店印行,屬白先勇小說中少數以大量篇幅極盡華麗地描寫女性美感之作。
1968年: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社發行,藉小說人物的演唱,摘錄唱詞中意味深長的句子,運用嫻熟的意識流手法,以崑曲的曲詞貫串今昔的場景、事件與人物心情,為白先勇融古典鑄新詞的代表作。
1971年: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晨鐘出版社發行,集結數篇60年代於《現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各篇長短不同,寫作技巧相異,但題材皆關於50年代由中國大陸來臺的形形色色人物及其生活,堪稱當代中國小說經典。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遠景出版,為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的集結,〈寂寞的十七歲〉、〈金大奶奶〉、〈玉卿嫂〉皆收錄其中。
1983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孽子》,以描寫下層同性戀者生活為主,旁及隱身於各行各業的同性戀者,並藉由龍鳳神話等過往同性戀曲,呈現同性戀者身體與心靈雙重流亡的困境,為臺灣同志小說經典之作。
1984年:出版《明星咖啡館》散文集,皇冠出版社。之後作品陸續改編為電影上演〈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1984)、〈孤戀花〉(1985) 、〈孽子〉(1986)。
1989年:改編自〈謫仙記〉由謝晉導演之電影〈最後的貴族〉上映。
1999年:《臺北人》入選文建會及聯合報主辦的「臺灣文學經典」,名列首位,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2002年:出版《樹猶如此》,以題獻給摯友王國祥先生,其冷靜內斂的筆觸書寫親密至交罹病求醫卻依然不治身亡的故事,感人至深,廣受各界好評。
2003年:以其「對戰後臺灣社會特殊階層人物充滿人性關懷的文學創作,融入古典小說與西方現代小說的精髓,具有原創性與藝術性,允為臺灣現代文學的典範。另外,與文學同儕創辦的《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現代思潮,鼓勵文學創作,對臺灣文學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榮獲第七屆國家文藝獎。
2004年:返臺投入崑曲《牡丹亭》製作演出,同年青春版《牡丹亭》臺北首演,造成崑曲界歷年來最大轟動,其後於香港、蘇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巡迴演出。
2007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展覽館劇隆重上演第一百場,締造百場滿座紀錄。同年道盡了人間滄海桑田與物是人非,充分感受生命無奈與無根痛苦之短篇小說《紐約客》集結出版。
2008年:《新版玉簪記》於蘇州首演,揉合書法家董陽孜的字、畫家奚淞的白描佛像、王童設計的服飾、王孟超的舞臺設計,將中國傳統最雅緻的琴曲書畫,在舞台上賦予新意,再創另一波的崑曲熱潮及文化效應!
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國家歌劇院隆重上演第兩百場,締造兩百場滿座紀錄。
2012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白先勇花了12年時間奔波兩岸蒐羅民國史料,以近六百張的珍貴照片和文字描述,紀錄其父親白崇禧將軍憂患的一生。
2014年:改編自《孽子》的舞臺劇於臺北兩廳院首演。透過虛與實的場景交錯,凝煉出孽子們的漂流與渴望,也運用了象徵性的肢體與舞蹈細膩刻畫,調揉特有的抒情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