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歐梵先生,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61年畢業。1939年出生於河南,後隨家人遷居臺灣。1957年自新竹中學畢業。外文系在學期間,與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該刊發表新銳創作,譯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對日後臺灣文學風景之塑成影響甚大。 赴美後,先在芝加哥大學研讀國際關係一年,而後轉到哈佛大學,先後於該校獲得歷史與東亞語文的碩、博士。畢業後,李歐梵教授的學界生涯並不安定,時時遷轉,歷經多所名校。1970年至1982年間,分別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1982年至1990年,至芝加哥大學任教授。初期赴美,與芝加哥大學雖然只有一年的緣分,其間所受學術訓練卻開啟了眼界。1990年至1994年,任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教授。1994年至2004年,回到母校哈佛大學任中國文學教授。2002年獲選中研院院士。自哈佛退休以後,2004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獲聘任為人文學講座教授。踏入學術研究以來,由於興趣多變,觸角寬廣,自謂乃「狐狸型」學者。
李教授著作亦十分豐碩,囊括了學術、文學、藝術、文化評論諸領域。在哈佛的博士畢業論文處理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的浪漫心態,〝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後發行中譯本為《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該書以維特及普羅米修斯作為兩種氣質典範,前者代表「消極的、傷感主義的」,後者代表「動力的、英雄式的」,藉以勾勒五四文人的精神。第二部影響學界之著作,是〝 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中譯為《鐵屋中的吶喊》),在臺大業師夏濟安〝Aspects of the Power of Darkness in Lu Xun〞(魯迅的陰暗面)一文的基礎上,論及魯迅在「戰士」形象以外的陰暗面與頹廢面,與當時中國大陸詮釋魯迅的路線十分不同。第三部重要學術著作為《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可是說上海都市文化與文學研究的濫觴,帶動了海內外漢學界對都市現代性的文化研究風潮。文學部分,著有小說《范柳原懺情錄》《東方獵手》,散文集《我的哈佛歲月》、《一起看海的日子》等等。出身自音樂世家,父母皆為昔年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教師,李教授本人是個古典樂發燒友,亦為樂評家,曾著有《交響:音樂札記》、《音樂的往事追憶》。又是個資深影癡,因此也寫過《自己的空間:我的觀影自傳》、《睇色,戒——文學.電影.歷史》。文學與文化評論多種,如《世紀末囈語》、《尋回香港文化》、《戀戀浮城》、《西潮的彼岸》、《清水灣畔的臆語》、《又一城狂想曲》、《都市漫遊者:文化觀察》、《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等等。另有學思歷程訪談集《徘徊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錄)、《李歐梵、季進對話錄》,演講集《未完成的現代性》(李歐梵講演,季進編),與選集《現代性的追求 : 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浪漫與偏見:李歐梵自選集》。
近年來定居香港,李教授大量寫作香港文化評論,對香港都市發展非常關注,積極介入當地公共論述,彰顯其入世而又浪漫的特殊學者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