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兆漢先生,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電機系1960年畢業,1965年美國布朗大學電機博士。自1965至1990年執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致力於無線電科學相關、日地物理、太空天氣及全球變遷等研究,1970 年代參與國際高層大氣雷達(MST Radar) 之開發,並於1980年代協助臺灣在中央大學建立中壢特高頻雷達,目前仍為國際高層大氣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其開創之電離層斷層掃描技術,於太空天氣研究及環境監測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是太空科學日地物理研究領域中,國際公認的領導學者之一。
1981年至1998年間,劉院士即以令人敬佩的教學研究資歷,於1981年起接連獲選為IEEE Fellow(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會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並先後以科學秘書長及主席的身份,參與國際科聯下的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SCOSTEP) 規劃與推動數項全球性的大型太空研究計畫。1981年並以日地物理科委會秘書長身份回母系電機工程學系擔任客座教授,1988年與美國JPL的科學家聯合提出 GPS無線電掩星技術,更為收集氣象及氣候資料最前瞻的技術之一。
1990至2003年,劉院士應聘回國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回國後帶領國內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事跨領域的全球變遷及永續發展研究,奠定我國在此領域中,區域性的學術領導地位。而國際主導全球變遷研究及訓練的START組織,並將其東南亞區域中心設在臺灣,由劉院士擔任主席,負責協調領導東南亞十個國家有關全球變遷研究之國際合作。在其十二年半四屆中大校長任期之內,領導以地球科學起家的中大,務實的奠定各項發展實力,同時整合發展具有前瞻、潛力之領域,包括資訊科技、光電科技等,提倡發展特色,全力提昇學校學術水準,使中大躋身國際一流之重點研究型大學。2003-2006年劉院士接任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更積極結合與中大性質、資源相當的其他三所大學,整合各項互補性課程,推動教學資源共享。
2006年10月,劉院士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並兼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於太空計畫中,擔任指導委員督導計畫推動,協助與國際接軌上扮演關鍵性角色外,並積極推動與國內外大學在研究及培育人才方面建立實質管道,在互補互惠原則下,拓展多面向之合作。
橫跨電機工程、太空科學、地球科學、電波、通訊遙測、氣象及環境科學領域,劉院士在跨領域中享有卓越的國際聲譽,學術貢獻斐然。同時,劉院士亦長期關心臺灣高等教育,對推動高等教育政策及人才培育皆不遺餘力,2002 年受聘為「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召集人,規劃臺灣高等教育未來發展之藍圖。2003 年該委員會提出我國高等教育宏觀規畫報告,其中多項建議已為政府採納融入高等教育施政計畫中,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深具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