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南郡先生生於1931年,195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楊先生是臺灣登山界耆宿,臺灣當代登山文化的重要創建者,也是原住民文化的重要介紹者。簡而言之,他是一位深具開創性的文化人物,足堪傑出校友的榮譽。
楊先生曾任職外國駐臺機構,過去五十年,在工作之餘,從事臺灣登山活動與高山踏勘。他是臺灣登山界的先行人物,於1976年完成臺灣百岳攀登,是開「臺灣百岳」登山風氣的前輩,對於1970-80年代的百岳登山風潮與新登山路線的開闢,具有重要地位。他也是打破臺灣山友強攻山頭的「征服」思維,看見高山中原住民部落與古道遺跡的第一人。許多登山社團在其影響下,除了開發新路線與登山技術,亦開創「人文登山」的新視野,並且重新認識原住民族。楊先生在登山的同時,從事地理的探勘與山區人文史蹟的探查,包括清代開山撫番道路如:八通關古道、蘇花古道、崑崙坳古道、關門山古道、浸水營古道、阿塱壹古道的學術探險調查;日治時代理蕃道路如:合歡越嶺道、能高越嶺道、霞喀羅越嶺道、八通關越嶺道、關山越嶺道等,以及原住民族道路、漢人拓墾史跡、古部落遺址、古戰場,展現了立足於臺灣的全面性探索理念。
過去二十幾年來,楊先生還接受各高山型國家公園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先後完成十餘條國家歷史步道的人文史蹟調查研究,並擔任農委會「國家步道系統發展推動委員會」委員。此外,他也擔任教育部委託編纂的《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編輯委員兼撰述人。
此外,三十多年來,楊先生指導各大學登山社團,推動「登山與學術同步進行」的風潮。以國立臺灣大學登山社為例,先後完成大濁水溪流域(中央山脈北段)、白石傳說(中央山脈中段)、丹大札記(中央山脈中南段)、南南山語(中央山脈南段大鬼湖一帶)、玉山山塊等高山地區的地理與人文史蹟的調查,獲得很高的評價。
重要獎項與榮譽:
1992 時報文學獎 第十五屆報導文學首獎〈斯卡羅遺事〉
1996 時報文學獎 第十九屆年度文學獎《臺灣百年前的足跡》
1996 臺灣教師協會 年度十二大本土好書獎《臺灣百年前的足跡》
1996 聯合報 年度十大好書獎《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探險》
1998 臺灣省文獻會 第一屆臺灣傑出文獻工作獎
1999 教育部 原住民著作翻譯甲等獎《鹿野忠雄傳》
2000 明日報 年度十大翻譯好書獎《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
2010 國立東華大學名譽博士。東華大學並以〈楊南郡先生及其同世代臺灣原住民研究與臺灣登山史國際研討會〉為其祝賀八十歲壽辰。
著作:
1993 《與子偕行-臺灣高山踏查紀行》。臺中:晨星。
1996 《尋訪月亮的腳印-原住民文化訪查》。臺中:晨星。
1996 《臺灣百年前的足跡-日治時代初期學者的臺灣踏查》。臺北:玉山社。
2005 《幻の人類學者森丑之助》。東京都:風響社。
2007 《最後的拉比勇-布農族抗日史》。南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徐如林合著)
2011 《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臺北:林務局。(與徐如林合著)
譯著:
1996 《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
1996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
1997 《臺灣踏查日記─伊能嘉矩(上)、(下)》。臺北:遠流。
1998 《鳥居龍藏─縱橫臺灣與東亞的人類學先驅》。臺中:晨星。
1999 《鹿野忠雄─縱橫臺灣山林的博物學者》。臺中:晨星。
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
2000 《山、雲與蕃人─鹿野忠雄的臺灣高山紀行》。臺北:玉山社。
2002 《臺灣百年花火─清末日初臺灣探險踏查實錄》。臺北:玉山社。
2005 《臺灣百年曙光─臺灣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臺北:南天。
2010 《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南天。
古道調查與研究報告:
1986 《合歡越嶺古道調查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錐麓古道、立霧溪掘鑿曲流)
1987 《清代八通關古道調查報告》(玉山國家公園,竹山~大水窟段)
1988 《清代八通關古道調查報告》(玉山國家公園,大水窟~玉里段)
1989 《合歡古道西段調查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山~關原~卡拉寶段)
1990 《雪霸國家公園步道系統調查報告》(雪霸國家公園)
2000 《清代北路──蘇花古道調查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2 《霞喀羅國家步道人文史蹟調查與解說》(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3 《浸水營古道人文史蹟調查研究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3 《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5 《阿里山鄒族古道系統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5 《崑崙坳古道記阿郎壹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7 《大分事件調查》(玉山國家公園)
楊先生對臺灣科技及教育有重要的貢獻。他長期以來一直是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顧問,亦是其前瞻科技指導委員會(ARAC)的委員。 近30年來,他指導不少臺灣學生赴美研究深造,其中已有多人回國作出重要貢獻。楊 先生也多次返國參與講學及諮詢工作,包括擔任臺大及其他多所大學的特聘研究講座、評鑑或諮議委員,對促進臺灣科技及教育發展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