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臺大開始
當陳醫師還是臺大學生時,就跟醫學院團契同學響應世界展望會第一屆「飢餓三十」,募款給非洲的難民。後來展望會邀請他前往莫三鼻克參訪,他看見許多難民因飢餓和疾病死亡,因而立下「醫人、醫心、醫國」的心願。這趟非洲之旅促使他在醫科畢業後直接攻讀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希望從公衛的角度來服務更多的人群。在碩士班金傳春教授的指導下,學習傳染病與流行病學。他碩士畢業後,在臺大小兒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跟張美惠教授學習小兒胃腸學,奠定他在兒童與營養不良的專業基礎。於臺大醫院服務期間,他也曾經到科索沃的難民營和參與埔里的921地震救災。
從台北到屏東、從臺灣到非洲
2000年他完成住院醫師訓練,放棄臺大的職缺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任職,守護南臺灣孩童的健康,有一段時間他是高屏溪以南唯一的兒童胃腸科醫師。這期間他也是屏基原住民長期照顧室主任和海外宣教部主任,多次到山地和海外偏遠地區服務。
2002年陳醫師接受衛生署徵召,舉家前往馬拉威擔任我國首屆「駐非衛生專員」,推動臺灣的醫療外交與公共衛生。期間兒子還感染兩次瘧疾,他雖然是兒科醫師還是會擔心兒子留下後遺症。他問自己:為什麼要帶孩子來非洲得瘧疾?如果他在這裡沒有貢獻,不就是白來了嗎?
因著基督信仰,他專心倚靠上帝並充滿對受苦民眾的悲憫之心。他帶領屏基馬拉威醫療團推動許多公共衛生計畫,如:(1)訓練80多位傳統接生婆,在2003-2005年間接生2000多位寶寶,把周產期嬰幼兒死亡率降到全國的三分之一;(2)設立愛滋病彩虹門診:免費提供病患抗病毒藥物,嘉惠上萬名愛滋病患;(3)發明指紋辨識資訊系統:協助彩虹門診辨識病患和管理藥品,成果獲刊載於The Lancet,這是臺灣醫療援外第一篇刊登於國際期刊的論文;(4)推動捐血活動拯救許多寶貴性命。他因為在醫療外交卓越的貢獻,榮獲2005年中央通訊社十大潛力青年獎,並在2006年榮獲衛生署頒發三等衛生獎章。
從臺大到哈佛
2006年陳醫師返臺回到屏基並進入臺大公衛學院攻讀博士,在王榮德教授的指導下將非洲經驗寫成論文發表,為發展中國家的婦幼衛生找到出路:重視接生婆的能力,給她們適當的訓練、監督和再教育,可以降低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2011他到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研究臺灣B肝疫苗政策的成本效益,發表在兒科的頂尖雜誌Pediatrics。2012年他受邀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擔任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指導同仁做研究和發表論文並推動國際醫療。
照顧臺灣尾
2016年他聽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急需兒科醫師,醫院又面臨評鑑。因著對偏鄉的負擔,他禱告後於同年六月接任恆基院長,帶領醫院順利通過七月的醫院評鑑。但隨後經歷914莫蘭蒂強颱,吹毀醫院三分之一的建築。陳院長與同仁堅守崗位,醫治急診病人和接生寶寶,堅守崗位贏得總統的嘉勉。恆基在陳醫師的領導下,不僅修復醫院,更預計興建長照醫療大樓來服務恆春半島居民。他心繫弱勢族群,大力推展社服工作,照顧獨居老人和弱勢家庭學童。他希冀打造恆春半島成為一個老有所終、幼有所長,有上帝祝福的恩典之地。
從臺北到屏東,從屏東到非洲,又從嘉義到恆春,陳醫師總是選擇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去。因為他定義【價值】是被需要的程度。他的信念是: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