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1965年從台大醫學系畢業。由於外祖父是屏東名醫,醫術高超非常受病人崇拜,從小就啟發了我學醫的宏願。在師大附中畢業時,獲保送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選擇台大醫院內科。在擔任總醫師時適巧新陳代謝科蔡詩顯教授邀我參與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做完了調查工作後跟隨蔡教授到日本熊本市參加泛亞糖尿病研討會,當年我31歲,嗣後即與糖尿病結緣到今天,既使行政工作非常忙碌,仍保持對糖尿病的診療與研究。
三年後獲院方推薦到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進修,回國後致力於研究、教學、服務。在升為台大醫學院教授那一年,因恩師楊思標教授認為我有管理的潛力,鼓勵我以借調的方式就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任內衛生署決定在衛生所開設群體中心,我負責陽明大學醫學系公費生到桃園醫院受訓兩年,然後分發到偏鄉的群體醫療中心服務。由於有優秀人才的投入,群體中心把原先門可羅雀的衛生所變成門庭若市。在四十年前醫療資源貧乏的時代,這是政府的一大德政。我有幸參與執行這項任務,體會到良好的政策可造福芸芸眾生。
從桃園醫院歸建台大醫院不到三個月,成功大學派人洽談負責該校附設醫院的籌設事宜。由於學生需至醫院見習,但醫院完工遙遙無期,急迫需要有支援的醫院。獲台大的允准借調至成大醫院籌設工作,並獲台大醫院及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見習及實習的場所。面談有意去成大醫院服務各部門人才、抽空去台南佈署開院,拓荒創院前後共四年,期間的艱苦一言難盡。現在成大醫院已經成為南部醫療重鎮,撫今追昔算是不虛此行了。
我在台大擔任院長六年,是我這一生最有成就的時段。之前,台大醫院雖是國立且有悠久歷史,但是沒有公務預算。我多次到教育部及有關部會反應,獲准撥款編入作業基金。但是台大醫院的壯大主要是靠自立自強,在五位副院長分工合作以及資訊室主任楊志良教授獻策,逐步提升了全體同仁的士氣,革除了許多陳年的舊規,大幅改善院務的管理,所以短期內即轉虧為盈。2008年卸任時就累積了40幾億的作業基金(編按:應為1998年卸任。)。在有盈餘的情況下,獲准實施績效獎勵金制度。這對台大醫院全體員工是很大激勵。設備改善,留住許多優秀人才,迄今台大醫院仍然是醫界的龍頭。
1995年台大醫院建院100週年院慶是值得特別一提,共約一週的系列活動。當天上午的典禮及連接新舊大樓的地下通道啟用掀起了慶祝的高潮。另外與醫學院合修醫學人文館、爭取到國際會議中心核建,以及積極參與醫療外交普獲同仁的認同。
在台大服務了38年於2003年退休,轉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主任,有鑑於人口迅速老化,依國衛院的政策,創辦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訓練。感謝國內先進及美國紐約西奈山(Mount Sinai)醫學院的支持,每年派了六位教授協助教學訓練,完成了兩屆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培訓。我當時也擔任老年醫學會理事長,修正了專科醫師甄審綱要,必需接受一年專科訓練才能應試。嗣後國內許多醫療院所紛紛設立了老年醫學部或研究所,目前專科醫師已超過1400名,2025年台灣即將進入老人超過總人口20%的超高齡社會,我們需要更多人才投入照護的行列。
在台北仁濟院任職期間,我們參加了台北市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兩位醫師、三位護理師、一位營養師組成一個團隊。由於萬華地區的病友不識字將近三成,所以衛教方面常遇到困難。我們以誠心、耐心及細心來瞭解病人的教育程度、家庭環境、工作狀況、生活習性及心理狀態,給與病人最溫馨的全人照顧。
我從31歲加入台大醫院新陳代謝,迄今52年一直從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在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長24年,藉各項活動,出版書籍及定期專刊,力行對患者的教學及關懷。由於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的改變,糖尿病人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向,罹病人數已超過230萬人,成為重大的慢性病,造成醫療費用龐大負荷。為緩和糖尿病人數增加,衛生行政單位及糖尿病有關團體已從社區基礎紮根來預防,希望早日看到成果。
這麼多年來我以「失意事來,治之以忍。 快心事來,處之以淡。」(陳扆赤)為座右銘,保持開朗的心境,盡力做好每一崗位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