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1953年出生於日本沖繩縣那霸市。台灣是我的第二故鄉。1983年6月我在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畢業,1991年6月博士班畢業。我在台灣大學在學期間的1988年以講師的身份任職於琉球大學教養部,1992年4月陞任教養部副教授,1996年10月陞任教養部教授,1997年4月轉任琉球大學法文學部教授。2018年3月自琉球大學退休後,再受聘於名櫻大學,目前以特任教授(研究科長)的身份指導國際文化學科的博士後期課程研究生。至於本人從事的學術活動:1991年4月起擔任法政大學沖繩文化研究所國內研究員,1994年4月起擔任冲繩國際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特別研究員,1998年4月起擔任歷代寶案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2003年4月曾擔任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審查會專門委員。
我的研究領域是中琉關係史,自始至今所從事的研究多以清代為中心,主題包括琉球歸屬問題、琉球復國運動、琉球漂流難民撫恤制度、琉球國王表上文書,以及琉球王國外交文書『歴代寶案』等。
特別是歷代寶案,原是台北帝國時代的手抄本,1972年經台灣大學復刻發行後,沖繩教育委員會便於1989年起以台灣大學所藏的歷代寶案抄本為藍本,在與其他的抄本及影本的核對下,開始進行校訂本與譯注本的編輯出版作業。我以編輯委員的身份參與此項作業。歷30多年來,至2022年止已經完成校訂本與譯注本各15冊。現在編輯小組進行的重要工作是,詞典的編輯與琉球國王滿文表奏文書之現代日語翻譯,我擔任翻譯工作的主編。其他關於《歷代寶案》我所負責及參與的有,就進貢、接貢、冊封、官生(留學生)及漂流等各項目,利用各種檔案史料依編年編輯出版的『中国と琉球 人の移動を探るー明清代を中心としたデータの構築と研究』,另由於在明清時代,跨500年來琉球對中國有著進貢使的派遣,關於從福州到北京的貢道史跡調查,曾與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共同進行,並出版了跨福建省、浙江省、山東省及河北省的『琉球關係史跡調查報告書』。
至於我個人的著作有《琉球王国―東アジアのコーナーストーン》一書,該書又由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出版了英譯本“The Ryukyu Kingdom”。翻譯的書籍有:河宇鳳、孫承喆、李薰、閔德基、鄭一成編著《朝鮮と琉球―歴史の深淵をさぐる》、以及陳捷先所著《華夷秩序と琉球王國》。在學會方面,自1986年起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成立以來,輪流各在台灣、中國、日本三地每兩年舉辦一次,本人擔任日方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主辦單位的總幹事。研究上獲獎的經歷有:1997年「窪德忠琉中關係研究獎勵獎」、2007年「沖繩文化協會獎(比嘉春潮獎)」、2020年「沖繩時報出版文化獎特別獎」。
琉球王國的史料在1879琉球王國滅亡時被日本政府沒收後,多數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被燒毀,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禍中史料喪失殆盡。台灣大學所藏《歷代宝案》抄本的原本也喪失在戰禍中。現今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沖繩縣立圖書館、沖繩縣公文書館以及琉球大學附屬圖書館中所收藏的王國史料都是戰後收集而來的。對我們這般的歷史學者而言,史料的發掘、收集和出版是項非常重要的使命。
我本身多年來對海外的琉球史料十分關注,在其發掘和出版上不遺餘力。對於收藏於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中琉關係檔案史料,促由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的協助與「美ら島財團」的贊助出版《清代中琉關係檔案》;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中琉關係檔案史料則策劃以《琉球史料彙編》由故宮博物院出版。另外推動台灣大學圖書館與琉球大學的共同策劃出版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球關係史料集成》《琉歌大觀》並附上現代日文語譯及注釋。以上都是日本國內絕無的珍貴史料,已受到日本國內許多學者的重視及引用。
其他本人還以琉球大學圖書館研究開發室的室員的身份,極力推動史料的網路公開。有關沖繩的研究文獻目錄及圖像等的學術情報查詢,本人策劃開發了iXio(Integrated Cross-search for Information of Okinawa)系統,可以交叉檢索日本國內10個機關24種查詢系統,另又策劃Bidom(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Okinawa Materials)的開發,並在琉球大學圖書館的首頁公開,藉此在網上檢索不到的研究文獻目錄可以由300種以上的雜誌查詢而得。這兩套檢索系統目前已經足以提供70萬件以上的學術情報查詢了。為方便查詢關於琉球大學圖書館所藏的珍貴史料及夏威夷大學圖書館的坂卷・寶玲文庫珍貴資料之圖像,另協助開發了經由琉球大學圖書館首頁的檢索。
在我就讀研究所時,備受母校台灣大學的恩師陳捷先及學友們的呵護關照,並受到中央研究院曹永和教授、張存武教授、台灣師範大學王啟宗教授、政治大學徐玉虎教授以及故宮博物院的莊吉發教授等在研究上盡心竭力的指導,奠定了今日我在學問上的基礎。在此由衷地表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