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聖容女士1948年生於陝西長安,父張範,湖南長沙人,母陳里青,浙江寧波人。1950年舉家由長安遷至香港,1953年由香港遷臺灣,在臺灣長大。父親從事建築業,母親任會計。小時臺灣環境十分艱難,但父母以她和弟弟學業為重,一直順利的求學。
張聖容女士從小喜歡讀書,尤好文學,但始終覺得數學最簡單明瞭。1960年進入臺北二女中,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炎炎夏日中閱讀中外名著小說,及反覆斟酌解析三角題目,其樂無窮。到高三要決定大學方向時,正值楊振寧先生來臺講學,他說:「現在數學正呈現放射性發展,為年輕人研究科學最好方向」,影響了她選擇數學為大學第一志願,並於1966年保送臺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數學研究所。柏克萊知名數學家雲集,大開其數學眼界。1973年和同學楊建平結婚,1974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先後受聘於美國多所知名大學,1998年起任教普林斯頓大學。
張聖容女士的專業研究開始於古典調和分析,之後跨足幾何分析及偏微分方程,近年的研究興趣則專注在保角幾何。張聖容女士早期探討的是古典單複變分析中關於單位圓盤上有界解析(全純)函數的問題,在刻劃這些函數的Douglas subalgebra方面做出傑出的成果。由於1970年初Fefferman和Stein在古典實(調和)分析方向有重大突破,他們的工作也和複分析中有名的Corona問題有關係,於是張聖容女士從複分析領域轉入古典實(調和)分析領域,對其中相關的Carleson測度做出深入重要的推廣工作。接著她和Carleson合作探討Moser-Trudinger不等式的問題,完成這方面的工作後,自然轉而研究相關的Nirenberg問題以及預給純量曲率問題:即預先在二維球面上指定高斯曲率或高維球面上指定純量曲率,而探討對應的幾何度距是否存在的問題。她利用球面的對稱群發展新的找解法,取得開創性的進展,這是張聖容女士最好的研究成果之一。張聖容女士其後開始探討保角幾何中更廣泛的問題,在等值譜保角度量,zeta函數行列式等題材做出一流的工作。此方面合作者主要有Paul Yang及他的學生們,包括Matt. Gursky、Jie Qing等。張教授特別對於四維保角幾何有獨到深刻的研究,開發了四階橢圓方程在該領域的應用,找到新的關鍵不變量,大大增廣了非線性橢圓方程研究的視野。利用新發展的工具,她在保角平坦流形緊緻性,球定理等均獲得最佳的結果。
張聖容女士於調和分析及幾何分析貢獻卓著,其後期的工作則開創了四維保角幾何的新領域,除了建立基礎的理論及方法,也證明了許多深刻困難的定理。她的研究不僅對數學發展造成深遠影響,也提供了探討廣義相對論Einstein manifold、Chern-Simons-Higgs模型、以及其他數學物理場論的新工具。
除專注於學術研究,張聖容女士同時在全球積極支持及推展女性數學家事務,鼓勵她們在專業領域發展。張聖容女士對提升國內數學研究及發展亦不餘遺力,經常利用寒暑假返臺訪問,發表學術演講,教授短期課程,舉辦學術活動及與國內學者討論和合作,她同時多次獲邀參與國家理論科學中心、臺大數學系及其他學術單位的評鑑,提供其獨特見解和寶貴專業建議。張聖容女士非常願意花時間提攜及鼓勵臺灣年輕世代,特別是女學生,獻身數學科學研究,無論是論壇、通俗演講、雜誌訪談,或是私下對談,只要時間許可都一口應允邀約。
張聖容女士做研究時,敏銳精準的洞察力及深邃的分析能力,受到數學界極力推崇。其學術生涯,總是選擇困難的問題,開創新方向,迭創高峰。她曾受邀於國際數學家大會ICM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給過45分鐘及Plenary演講,並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法國居禮大學榮譽博士等。
張聖容女士和先生楊建平教授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的同事,他們育有一男一女。張聖容女士常覺得學海淵博,特別是以前育兒責任重時,時間總是不夠用。但數學發展日新月異,身處學術界常常可以遇見各方面睿智之士,在不斷的學習成長中,她覺得人生很豐富。回顧大學數學系前後屆的女同學,有許多都在工作崗位上卓然有成。長江後浪推前浪,張聖容女士很希望能見到更多的女數學家進到這個充滿挑戰的研究領域。